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

孩子的粵語,無可代替

時不時,都有朋友問四月:

“為啥你的普通話還不錯,不乾脆和孩子都用普通話交流?以後這個肯定會更流行,跟中國一起強大,說不定成為世界語言。”

是的,隨著中國國力增強,普通話的流行勢必日益俱增,哪怕在小小的奧克蘭,能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話,溝通的範圍也相對更廣一些。

但是,流行,不是決定孩子母語的最終標準。母語,也就是一個人的根,連母語都改了,鄉音不再,文化孤苦無依,又是長於斯的香蕉人,這樣的靈魂,注定是漂泊無定。

四月和白先生,家裡都是地道的廣州人,白先生更是所謂的“西關少爺”,粵語的俚語、俗語、典故,都是我們從小浸淫的,和白切雞、老火湯一樣,已經烙印在骨子裡。

記得有一年,四月還在香港浸會大學修讀研究生,住在宿舍裏,舍友是武漢人,我倆一直用普通話溝通。那天下午,四月突然感覺非常不舒服,幾乎要在廁所裏暈倒,就喊舍友來幫忙。她後來回憶,那天我用的就是地道的粵語,她一點都聽不懂,但聽語氣明白了意思。也就是說,在最危急的關頭,四月用的還是自己真正的母語——粵語。

研究表明,當父母用母語和小朋友交流時,詞彙量最豐富,表達最細膩,對於小朋友的語言學習也最具刺激。我的普通話說得再好、再標準,也不可能跟粵語一樣溜。

更何況,語言是文化最基本的載體,通過一言一語,將族群千百年的傳統潛移默化,能與之媲美的,就只有母親做的家鄉菜了。

最後,四月堅信,其他語言再強大,粵語仍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。生活在這裏,小朋友要學會普通話的一招半式是遲早的事,英語更是無可避免的流利,而粵語就是他們終身的文化標籤。

補充:前老闆Spencer關於語言也有一番獨到見解,他是香港人,普通話一直只有“半桶水”,不過他覺得:說得碰碰嗑嗑,別人反而會專心、認真留意一下你到底在說什麼。說得太流利,別人也就不以為意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